新闻资讯

80年代全国风靡的“的确良”因何销声匿迹?停产原因很现实

来源:爱游戏平台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7-16 12:41:49

  那个时代的“的确良”,代表着时髦、前卫,也象征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,更是姑娘小伙谈恋爱的标配。就连当年最火的电影《庐山恋》,男女主人公也是穿着“的确良”的衬衣,上演了拥抱亲吻等在当时非常前卫的恋爱画面。

  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,的确良就已经在国际上流行。说白了,“的确良”就是一种涤纶材质的化纤产品,有纯化纤的,也有跟棉、毛混纺的。

  1976年,“的确良”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广东地区,那时候还没有专属的名字,广东人就直接把英文“dacron”音译过来,称这样一种材料叫“的确靓”。

  众所周知,广东人一般称呼好看的男孩女孩为“靓仔、靓女”,“的确靓”刚刚传入中国时,同样也代表着美丽、时尚,所以名字里也带了个“靓”字。后来进入北方市场后,变为“的确凉”,但是穿过的人都反映并不“凉快”,才改成“的确良”的版本。

  在此之前,中国人无论是穿的、盖的都是纯棉制品。纯棉材料柔软舒适、吸汗透气,絮上棉花的棉衣棉被也是抵御寒冬的不二之选。不过纯棉材料也有缺点,就是不耐磨、不抗造。那时候的我们正常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不可能经常换新衣服,所以一件衣服经常是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。

  当时所有人都不富裕,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上街虽不至于遭人耻笑,可是心里也总觉得有些别扭。而且棉衣色彩单一,放眼望去,满大街都是灰黑蓝的冷色系,在遍布水泥灰的城市里显得格外压抑。

  其一,“的确良”皮实耐造,经久抗磨。只要勤洗勤换,一件能穿上好几年,对于很多穷苦家庭来说,单凭这一点就足够着迷了。

  其二,“的确良”的印染工艺简单,所以它的成衣制品色彩丰富,青春时尚。中国人如获至宝,想不到居然真的有一种衣服材料,不会留下死褶,穿上让人看上去十分精神利索。穿上“的确良”的碎花红裙,就连长相一般的女生都会平白添了几分“勾人心魄”的妩媚动人。

  “的确良”广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:相信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都对各种“票”记忆犹新,买肉有肉票,买奶有奶票,买布要布票。假如没有这些“票”,你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商品。

  然而当时一个家庭分到的布票有限,要给所有人做一套衣服根本不够。一般人家的孩子一年也难得穿上一回新衣服,基本都是捡哥哥姐姐的小了的旧衣服接着穿。

  上世纪60年代,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粮食大面积减产,让“民以食为天”的国人感到了空前的绝望。为了缓解粮食紧张,土地大多都被用来种植粮食作物,导致棉花产区被不断压缩,棉花产量也是供不应求。很多相声段子里说的兄弟3人就一条裤子,谁下地干活谁穿的场面并不是空穴来风。现在看来好笑的桥段真的是一种悲剧,细细品味,还有几人能笑得出来呢?

  老百姓穿衣难、穿衣贵的问题,伟大领袖毛主席自然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毛主席曾对周总理说:“棉花太少,做衣服的原材料却并不只有棉花一种。化纤产品也可以,国外就有这样的衣服,要不我们也搞点化纤产品?总不能让老百姓穿个衣服都费劲吧。”周总理当即拍板:“马上就办。”

  为了满足人民对化纤衣物的购买需求,从60年代起,“的确良”先在京津沪小批量生产。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,只能靠进口涤纶纤维来研发“的确良”,成本比较高。所以产出的成品大部分都用于出口创汇,比如北京生产的冰山牌漂白“的确良”、天坛牌衬衫等,只有剩下来的一小部分在大城市销售。

  老百姓的生活,无非“衣食住行”,穿衣位列第一位。“的确良”进入中国后,在某一些程度上改善了老百姓的穿衣难问题。虽然价格要比纯棉的衣服贵上一些,但是因为它经久耐用,一件能顶原先的三件。最重要的是,“的确良”按照打折价收取布票,对布票稀缺的家庭来说是个重大利好。

  直到70年代,国家才有能力和决心大手笔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石化装备,全力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。1972年2月5日,《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》经过层层审定报送周总理和毛主席,又经过多轮论证,最后决定将最大的一套化纤项目落户辽阳。那一时期的辽化工地,无论是在标语牌、广播中,还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,随处都能看到、听到“只要骨头不散架,就要拼命建辽化”的铁血誓言。

  辽化建设者们在物资匮乏、条件艰苦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,团结拼搏、历经磨难,克服了各种困难,终于在1979年1月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的确良纤维原料,并在1981年9月试车成功,宣告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块“的确良”正式诞生。

  虽说第一块“的确良”是在辽化诞生的,但我国公认的“的确良之父”却另有其人,就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基地——仪征化纤工程的项目总负责人蒋士成。